開篇的話:他們的“領地”一望無際,每人4000畝左右,每22天走一遭;
他們是向傳統生存方式挑戰的一群人,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在他們這輩行不通,得改。
5058名護林員,筑起海南島綠色家底的前沿防線:
海南生態公益林總面積1345萬畝,涵蓋了全島主要江河源頭等重點生態區位,3633名護林員在守護;“天保工程”管護面積559.5萬畝,由1425名護林員守護。
2021年11月,海南省林業局再次在全省林業系統展開“最美護林員”評比,10位愛崗敬業、業務精湛的護林員脫穎而出。新海南客戶端、南海網、南國都市報走進熱帶雨林,為這個常年穿梭于熱帶雨林的群體畫像。
陳正平是儋州市新英灣紅樹林保護區的一名護林員,他對紅樹林有著特別的感情,為了保護區的生態環境,放棄了海鮮生意,義無反顧地扎根做一名公益林責任田的“稻草人”,身體力行地為改善海灘生態環境默默做著貢獻。
“漁老板”的戀海情結 放棄百萬生意專心守護紅樹林
海南省擁有中國種類最豐富的紅樹林資源。在儋州市中北部的新英灣,同樣生長著大片的紅樹林,白鷺從林間飛過,點綴著茂密的紅樹林,構成海南特有的海岸風光;落潮時,灘涂濕地上活躍著魚蝦蟹,這和諧的場景,是陳正平從小就眷戀的唯美畫面。不知道什么時候,一切都變了。
“我從小在海邊長大,對大海有很深的感情。小時候趕海,總能在灘涂地看到各種魚蝦、貝殼,看著它們的身影,心里就感到很快活。”陳正平坦言,那時的家鄉,處處是美景,大海就是身邊最好的朋友。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,隨著養殖業的發展,眾多養殖戶占用了灘涂地、砍伐紅樹林,大家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,破壞著賴以生存的土地。
那時的陳正平已經成年,開始做海鮮批發生意,他看到眾多養殖戶不管不顧的動作。“為了擴大養殖面積,砍倒紅樹林,占用灘涂地的人不在少數,還有些養殖戶為了養好海鮮,往里面撒藥,排出的污水就直接流進了水庫和大海……”做海鮮生意越久,陳正平就越來越心不安。有一天,他坐在海灘邊,久久凝視著大海:昔日的灘涂上,缺少了往日的生機,那里已經無法成為海洋生物的“庇護地”;紅樹林上的鳥兒,也好久沒有來過了,越來越少的樹木,早已不是鳥兒的樂園……那一天,陳正平在海邊坐了好久,痛心之余,琢磨著怎么為家鄉做點事情。
2010年,儋州市新英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招聘專職護林員。陳正平沒有絲毫猶豫,放下生意,第一時間報名參加,他說:“沒有這片大海,海鮮生意遲早也做不成!我覺得保護生態環境,比做生意重要。”于是,在新英灣紅樹林保護區里,多了一個有責任感的護林員,他的想法很簡單,就是保護好家鄉這片海、這片林。
儋州市新英灣紅樹林保護區護林員陳正平。受訪者供圖
生意網變成“宣傳網” 不遺余力邀約親朋一起看管保護區
作為護林員,陳正平的工作職責是和大家一起,在林區巡邏,監管亂砍濫伐以及破壞海洋灘涂地的違法現象。為宣傳好保護工作,他可沒少動腦筋,先是給親朋好友們做科普,宣傳紅樹林在生態保護方面的作用和好處。接著把“生意網”變成了“宣傳網”一一“突破”各類養殖戶,號召大家在賺錢的同時不要忘記保護生態環境,并且督促大家改正破壞環境的行為。就這樣,他的宣傳陣營中,多了很多幫手。
陳正平監管的公益林面積約為3620多畝,他每天早上7點出門,到晚上7點才能回到家,中午總是簡單地在海灘邊吃口干糧,即便如此,也不可能靠自己一個人全部監管到位。于是,上崗之初他最先做的就是到沿途的村莊里,挨家挨戶做介紹。“我給大家介紹紅樹林的好處,打臺風時它們可以遮風擋雨,還可以凈化水質,隔絕污染……”陳正平的宣傳特別接地氣,他會提前查閱一些書籍,然后轉換成村民們易于接受的語言去告訴大家。久而久之,村民們逐漸知道了保護生態的重要性。
“做生意時,認識了一些養殖老板,我的第二步策略就是攻破他們。讓大家在養殖過程中注重保護海洋生態,尤其要對灘涂地進行保護。”
那些年,陳正平的奔走相告并沒有得到大家的理解,很多人認為他是不是“瘋了”。但陳正平的目標很單純,“沒有好的生態環境,沒有健康的海洋,人類何談生存?”逐漸,大家都慢慢體會到陳正平的良苦用心,不斷有人加入保護紅樹林生態的行列中,遇到濫捕偷捕、砍伐樹木的事情,大伙兒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通知陳正平。大家認定,陳正平是這片海、這片林的“守護神”,這里的一草一木,都是陳正平眼中的寶貝。
參加工作十余年來,陳正平日益感受到了保護的成效:原本灘涂地上銳減的海洋生物,又重新回來了,小蝦、小螃蟹、小貝殼,再次成為趕海人的樂趣,看到兒時“伙伴”大量涌現在這片土地上,陳正平由衷地開心。
2020年,為了配合當地鎮政府完成“退塘還濕”工程,他奔忙了一整年,最終使247畝魚塘成功變身成為濕地,讓園區內的濕地范圍有所增加,在生態保護方面,邁出了一大步。
加入公益護鳥隊 用心營造鳥兒的棲息地
濕地被稱為“地球之腎”,是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之一,在調節氣候、凈化水質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。陳正平牢記這些“知識點”,想著為保護區做更多的工作。
2019年,海南省啟動了“鳥類監測保護項目”,陳正平得到信息后,第一時間報名,成為公益護鳥隊的一員,開始監測鳥種,開啟了護林工作中另一項重要使命。
“這些年,隨著生態環境的變好,吸引了很多鳥兒再次來到我們新英灣紅樹林保護區。”陳正平自豪地“炫技”:2019年12月1日,他在日常巡護中監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肩雕,刷新了海南鳥種的監測紀錄,這次看似簡單的紀錄刷新,帶給了他很大的信心。“鳥兒們重新又回到了紅樹林,我真是太開心了,就像見到了老朋友一樣。”陳正平似乎打開了工作的另一扇窗。接下來,他用相機監測到了黑嘴鷗、藍胸鶉等鳥類,打破了100年來海南鳥種監測紀錄……人們戲稱他為“鳥人”,而他也享受這種稱呼,因為熱愛,才會甘之如飴地奉獻。
“你是怎么認識這些鳥兒的?”采訪中,陳正平展示了自己的法寶,《中國鳥類觀察手冊》《自然教育在身邊》等書籍,都是他身邊的工具書,有空的時候,就會翻書學習做筆記。也正因此,他才有了一雙發現鳥兒的眼睛。
在陳正平的監測中,總會有驚喜。2019年,他在新英灣監測到一種國際極度瀕危物種、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勺嘴鷸,監測記錄被錄入《2020年中國勺嘴鷸冬季同步調查報告》,成為中國最南端監測到的唯一一只勺嘴鷸。
儋州市新英灣紅樹林保護區護林員陳正平。受訪者供圖
成績激發了陳正平對鳥兒的監測和保護意識,他自學了很多關于鳥兒習性的知識,嚴格記錄鳥兒的作息習慣,常常在大清早守候在海灘旁,用眼睛也用相機,記錄著這些“好朋友”的一切。
早出晚歸是陳正平的工作常態,每天總會超過12個小時。家里人從最初的不理解,到最后的支持,他們明白,陳正平把所有的熱愛,都傾注在了新英灣,傾注在了自己的故土之上。他的大女兒陳君丹深受父親影響,大學選的是生態保護專業,目前正在讀研究生。而陳正平的兒子們,只要有空,也會跟著父親一起,走走灘涂,監管紅樹林的“風吹草動”,監測鳥兒們的到來和離開……一年又一年,周而復始。
陳正平有一本“賬”:2019年,在新英灣發現了22只黑臉琵鷺;2020年,發現了24只。2021年,受臺風影響,黑臉琵鷺來了26只。2019年,發現一只勺嘴鷸;2020年,6只勺嘴鷸來海南過冬……2020年全年,來海南過冬的水鳥種群數量大概有700種。
這是陳正平監測水鳥的賬簿,一串串數字,記錄了水鳥們來了又走、走了又來的軌跡,反映了新英灣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,手動“記賬”,記下的是他對這份工作的使命和熱愛!
(撰稿 康景林)
23-02-13 23:39
23-02-13 23:20
23-02-13 22:44
23-02-13 22:12
23-02-13 23:13
掃描下載南海網客戶端
掃描關注南海網微信公眾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