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古村王坊村:
鄉愁舂進白饃里
2月10日上午,儋州市光村鎮王坊村舊四合院里,幾名村民在舂白饃。吳文生 攝
文\海南日報記者 劉婧姝
正陽下,四合院、舊人家、舂白饃,一隅天地調聲揚……3月2日,海南日報記者走進儋州市光村鎮王坊村,古色古香的建筑風貌,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,不由讓人慢下腳步,駐足欣賞。
古色古香四合院
提起四合院,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老北京的四合院形象。鮮有人知曉的是,在儋州光村鎮王坊村也存有約220年歷史的四合院。若走近仔細觀摩,你可能會發現此處的院落別具一格。
王坊村是光村鎮扁墩村下轄的自然村,全村約60戶人家,為漢族聚居地。與北方傳統四合院的磚砌墻面不同,王坊村使用的是灰青色玄武巖壘砌,無水泥黏合,卻嚴絲合縫,十分穩固。這是為何?原來王坊村靠近峨蔓火山口,火山爆發帶來地底的熔巖,冷卻后,形成了這里特有的石材——玄武巖。玄武巖抗壓抗折性能出色、耐磨性好,當地能工巧匠便選為建筑材料。
王坊村現存面積最大的四合院由玄武巖壘砌,占地面積約178平方米,至今約220年,保留完整,具備居住條件。
村民們把糯米圓團甩拍成餅狀,這便是白饃。劉婧姝 攝
雖然當地盛產玄武石,但要把石頭打磨成用于壘墻的規格形狀卻并非易事。“能工巧匠也需要花上3天左右的時間才能打磨出一塊合乎砌壘規格的石料,而建一棟房子算下來至少需要1年時間。”屋主王春儂今年63歲,他十分愛惜祖輩留下來的四合院,每日將院落打掃得干干凈凈,并定期修繕。
仔細觀察墻體表面,有明顯的孔隙。用手輕撫,觸感粗糙。露在室外的一側,在風雨的洗禮下,已有青苔附著。歷經風吹雨打的古建筑存留至今,代表著大自然的饋贈,更代表著匠心獨運,而今王坊村由玄武巖壘砌的建筑僅存6間。
“四合院的保存狀態非常好,廚房、臥室等一應俱全,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,一家人仍舊居住在此。”王春儂說,過去這間四合院是村里最寬敞、條件最好的院子,人人羨慕。即便到了現在,由于自家院落寬敞,每逢村里舂白饃,村民便來此相聚,非常熱鬧。
手工制作續古味
舂白饃是王坊村的傳統習俗,逢年過節或嫁娶之日,舂白饃自然是少不了的,但由于耗時長,費力氣,當前依然堅持手工舂白饃的村民已為數不多。
凌晨3點,村里的舂白饃能手王春香摸黑起床,將20斤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凈后浸泡備用。“糯米是自家黑土地耕種,去年10月采收的晚稻糯米,品質更好,這樣蒸出來更香。”王春香說。
上午10時許,浸泡過的糯米變得顆粒飽滿,等候上鍋。隨后王春香拿出蒸籠,將糯米悉數倒入蒸籠內抹平,再用棍棒戳出幾個孔隙,便于快速蒸熟。
舂白饃是個體力活,常常需要多人幫忙。王坊村民風淳樸,友鄰和睦,誰家舂白饃,鄰居聞訊都前來幫忙。一大早,王春香家里就聚齊了前來幫忙的鄰居,你搭把手,我出點力。
兩人合力,將盛滿糯米的蒸籠端上鍋,王春香不停添柴加火。不一會兒,院里炊煙裊裊,歡聲笑語也隨之在耳邊縈繞。
舂白饃。劉婧姝 攝
1個小時后,糯米蒸好了,米香撲鼻。由于王春香家院落較小,一群人便抬著糯米來到王春儂的四合院內,重頭戲緊接而來。
舂白饃的工具事先已準備好,玄武巖制成的石臼作為容器,兩根木杵子用來舂糯米,這一步驟是制作白饃的關鍵。木杵子一根重約20斤,在兩人的默契配合下,糯米漸漸被舂爛。
舂糯米既講究力氣,也講究技巧,首先姿勢要對,馬步得扎穩,否則黏上糯米的木杵子都難以拔出。
5分鐘左右,王春香與合作的村民柯麗丹便大汗淋漓,換另外兩人上場。此時,柯麗丹帶頭唱起了歡快的儋州調聲《祝姑九點半》為大家鼓勁,四合院里吆喝聲、調聲此起彼伏……
3組人馬輪番上陣,舂了約30分鐘后,糯米終于舂好了。王春香擺出桌子,用花生油將桌面抹勻,進入制作白饃的最后一步。只見又來兩位村婦加入隊伍,動作麻利地將舂好的糯米揪成一個個圓團放到桌上,再由其他人配合,把圓團甩拍成餅狀,這便是白饃。
沾了花生油的白饃在陽光下,油光發亮,香味四溢。白饃里的糯米黏性充分釋放,一口下去,彈牙,軟綿,沾些許白糖或紅糖口味最佳。這種當地特色小吃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誠心之禮。“除了送朋友外,我們手工制作的白饃市場上也非常受歡迎。”村民黎姑梅說,王坊村人人都會制作白饃,可惜手工舂白饃太辛苦,現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制作了。
傳承保護莫等閑
對當地村民來說,白饃是兒時記憶,更是濃濃的鄉愁,但在當下,手工舂白饃已經慢慢退出人們的生活,如何進行傳承與保護呢?
村民王文如今在??趶氖挛乃嚬ぷ?,逢年過節回到家鄉,發現村里僅有中年婦女會手工舂白饃,手藝在年輕一輩中已幾近失傳。
“這是我們當地的特色小吃,不想讓白饃只成為記憶中的味道,我希望這門手藝能夠永久傳承下去。”王文堅定地說。
王坊村曾是貧困村,村民以種植甘蔗、水稻為主,收入較低。讓舂白饃的技藝在傳承的同時,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益,幫助家鄉發展,是王文一直為之努力的事情。
“計劃明年正月里在村里舉辦‘百人舂饃’的體驗活動,希望吸引更多的游客、攝影師前來感受舂白饃的樂趣,也將舂白饃的技藝進一步傳播出去,讓村民吃上‘旅游飯’。”王文坦言,為了“百人舂白饃”體驗活動,他已經籌謀了3年。
村民將舂好的糯米揪成圓團。劉婧姝 攝
石臼、杵子都要原始手工制造的,單是準備工具,王文就花了許多心思。“挨家挨戶去找石臼、杵子,把它們收藏起來,就等著明年派上大用場。”王文說,目前已經收藏了20套工具了。更讓人欣慰的是,“儋州光村白饃”的制作技藝正在申遺當中,期待這門技藝得到更好地保護與傳承。
王文的做法也得到了當地村民的肯定與支持,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保護傳承舂白饃的隊伍中來。
“白饃,是當地最具特色的小吃,承載古村落的飲食文化記憶,呼吁大家多多關注我們民俗文化,不要讓它失傳。”近年來,當地攝影師吳文生也堅持用自己的鏡頭記錄白饃制作的工藝流程,希望通過影像,將這門技藝保留下來。
22-12-18 23:38
22-12-18 22:50
22-12-18 23:34
22-12-18 23:32
22-12-18 23:15
掃描下載南海網客戶端
掃描關注南海網微信公眾號